其他
中国式养老的八个真相
目录
20000字,预计需要30分钟左右阅读完成。1、加速老龄化背后的2050高原效应
3、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即将"赶英超美"
4、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漩涡中的中青年人,逐渐跑偏的抚养比
5、养老金缺口,是暂时的还是必然的?
6、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滑,未富先老怎么办?
7、你应该知道的中国养老三支柱!
8、中国当代的70、80、90、00后怎么办?
我从来没有如此推荐你,花30分钟,读完一篇可能对你未来20-30年都会有益的轻度科普文。
2022年,中国的「00」后也将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和「70」、「80」、「90」后一起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在路演、培训中,也就养老问题和很多同龄人、年轻人交流,当代的中国中青年人,似乎其中很多人还未想到自己在未来将会遇到怎么样的社会变革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力量。
因此,我特别写得浅显一点,用8个小主题和大量的图表、数据来告诉你,关于中国养老你应该知道的若干真相,以及你在这波大浪潮中应该怎么办。
加速老龄化背后的2050高原效应
先问一个问题,14亿中国人中,65岁以上老年人有多少呢?
准确地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为14.43亿,这其中,还包括了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将近3000余万人,如果去除这些人员后,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1.9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5%。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一个重磅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这是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这也意味着基本上每7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
那么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世界上究竟是什么水平呢?
静态来看,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小弟弟"。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末,美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6.6%,欧盟为20.7%,日本老龄化水平世界第一,为28.4%。也就是说,基本上每6个美国人中、每5个欧盟国家人中、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图1:2020年中、美、日、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但是,动态来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虽然不能和一骑绝尘的日本相提并论,但是和美欧国家相比明显较快。1960年,当时中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3.69%」,而60年后的今天,已经接近翻了「两番」。
图2:1960-2020年间中、美、日、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如果这样看还不是很明显的话,我们使用排名指标来衡量增速,就更加清楚了。1960年,当时中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3.69%,世界排名为第「127」位,随后一路快速下探,2020年已经名列第「73」位。而欧洲国家在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意识到将要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极力控制老龄化程度后,世界排名从1960年的第16位至今仅下滑了若干位。而美国则是其中唯一“开倒车”的国家,1960年世界排名还和欧洲不相上下,随后一路回升,2020年的世界排名达到第47名,明显优于欧日。至于美国为何这么"优秀",我们后面会专门撰文介绍。
图3:1960-2020年间中、美、日、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排名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医疗水平的进步等原因,全社会人均期望寿命延长,表现为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等特征。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7%-14%为轻度老龄化,14%-20%为中度老龄化,20%-40%为重度老龄化。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于「2000年」前后正式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专家预测,中国将于「2035年」前后正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而到了「2050年」,中国将达到老龄化高峰。届时,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将达到30%上下,意味着可能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并且专家预测,这一状态将持续长达几十年而不会回落。
这也意味着,当70后退休之时,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而80、90、00后退休之时,毫无意外都将直面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
图4:中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及预测
中国从成年型社会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用了20多年,而同样的进程,发达国家用了长达几十年甚至100多年,例如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如果中国仍然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让这辆无轨电车加速行驶,今天的日本就是未来的中国。通俗地讲就是,当我们在2050年翻过了那个老龄化高峰后,等待我们的并不是下山路,而是一整个高原,我们把它称之为「老龄化高原」。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老龄化水平会不断加速呢?这其中和两件事情息息相关。
第一是「出生率」第二是「平均预期寿命」
通俗地说就是:新生儿越来越少了,老年人则越来越长寿,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期持续多年,再加上如果未来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意味着分母人口总数越来越小,自然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就越来越高了。
02
不断下滑的出生率和三胎政策出台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生率这一个话题近些年不断被提起。特别是前不久引起了各路「经济学家」、「高校教授」、「情感博主」、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企业主」的激烈辩论。
新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三次生育高峰期。
1950-1957年为第一个生育高峰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以上, 其中1954年最高,出生率达到24.79‰。这次生育高峰属于「战后的恢复性增长」。解放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而形成了战后的生育补偿。
这一次生育高峰以1958年「罕见自然灾害」出现为结束标志。
1962-1973年为第二个生育高峰期。1962年出生人口2437万,1963年达到顶峰2919万。由于在1958-1961年三年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生率明显下降。待1962年社会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之后,迎来了第二次出生高峰,但是这种补偿性生育逐渐发展成了盲目性增长。
这一次的生育高峰以1973年中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立为结束标志。
1981-1990年,为第三个生育高峰期。几乎每年的出生率都在20‰以上,人口出生率在1987年达到23.3‰的峰值。第三次生育高峰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即第一代生育高峰期(1950-1957)出生的婴儿进入了婚育年龄段,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所致。
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曾预计,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然而,期待中的中国第四次生育高峰迟迟没有到来,结果,来的是「一座小土丘」。
2011-2020年,第三代生育高峰期(1981-1990)出生的婴儿进入了婚育年龄段,再加上二胎政策的放开,出生率有了一定的反弹,但力度极其有限。
这一次弱反弹以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为结束标志。
图5:1949-2021年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2021年中国婴儿出生率降到了7.52‰,近60年来第一次接近于死亡率(7.18‰),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一些人的生育意愿,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当年全国人口净增仅有48万人,而10年前的2012年尚有10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创57年来最大降幅,且多省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
我们从另外一个指标也可以窥见出生率的崩塌式下跌。
总生育率,表示假设妇女度过整个生育期并按照当期的年龄生育率所生育的孩子数。
一位育龄女性,平均生育2.1个小孩,也就是总和生育率保持在2.1,才能保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
自2011年始,中国的生育政策开始掉头,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但女性的生育意愿一去不复返,预期中的生育潮没有到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3」,新生人口为1200万。
当然,生育率的下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国家的生育率都在滑坡。而且数据表明,国家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
图6:1960-2020年间中、美、日、欧育龄妇女生育率
只不过中国的问题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多数年份里,中国的生育率一度保持在6左右。而60年后的今天,这一数据已经跌至1.3,赫然进入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
大幅滑坡和「经济压力」、「教育成本」、「生育福利」、「产假制度」、「婴育幼托」、「女性平权」等诸多因素有关,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做过分析,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由于某些原因,此处不再赘述。我们把生育率放在养老主题中进行分析,只是想告诉大家,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的生育率不断新低将会造成未来的老龄化不断加速。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 。7月2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做好支持三孩政策生育保险工作的通知》(医保办发〔2021〕36号)发布 。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三胎政策落地,能够缓解当前的窘境吗?
03《21世纪新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即将“赶英超美”
出生率低得让人忧心忡忡,讲一个"好消息"对冲一下负面情绪。
大家知道60年前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吗?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60年,美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欧盟国家为69岁,日本人为68岁,而中国人仅有「44」岁。
60年后的今天,2020年10月28日,国新办举行“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从2015年到2019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
图6:1960-2020年间中、美、日、欧人均预期寿命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1岁,已经极其接近美国77.28岁,离欧盟国家尚有3岁差距,而日本以84.6岁的人均预期寿命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名是中国香港。
平均寿命的大幅提升和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第一,优秀的经济发展成绩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收入和人均寿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出生在富裕国家的人们比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们活得更长久。越是经济落后、社会动乱的地区,受到致命犯罪、打砸抢烧、酗酒闹事等意外事件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不断提升的公共医疗体系。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公共医疗体系的保障,医疗条件越好,救治存活的概率越大。医疗条件越简陋,传染病的威胁也越大,人均寿命通常连世界平均水平都难以达到。
第三,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的国家的人均 GDP 很高,预期寿命排名却很一般,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肥胖是美国人最大的健康威胁。一般来说,BMI (身体质量指数)>30 被称为肥胖。在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深受肥胖困扰。包括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一些骨关节病等都与肥胖密切相关,这些慢性病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降低人均预期寿命。
在中国不断快马加鞭的同时,美国却在原地踏步。60年来美国人均寿命仅增长7岁。2022年5月18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较前一年减少1.8岁,这是过去75年来美国年度人均预期寿命的最大降幅。直指新冠肺炎从2020年开始成为继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美国人第三大死因,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美国人均预期寿命。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中国人均寿命增长趋势总体非常稳定,平均每年增长「3个月」预期寿命,发达地区的增速更加快一点。例如上海,平均每年增长「3.5个月」预期寿命,2022年2月1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公布重磅数据,2021年上海市民平均预期寿命「84.11」岁。这一成绩已经可以跻身世界前五行列。
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显示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3岁。
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中国人,预期寿命即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英超美」。
中国不仅是一个老龄化国家,也是一个「长寿化」国家。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背后,对于当代的70、80、90、00后而言,需要对于自身和家庭的资产进行生命周期的重新审视和规划。
04
压力漩涡中的中青年人,逐渐跑偏的抚养比
没人知道,当代的中国青年人,结婚还是不结婚。
但是我能知道的是,当代已婚已育的中国中年人,4+2+1或者4+2+2的家庭模式基本上没跑了。一对夫妻,上有4个老人需要赡养,下有1娃或者2娃甚至3娃需要抚养,压力不可谓不大。
那么像这样的抚养压力,用什么指标来刻画呢?
少年儿童抚养比 =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 / 15-64岁人口
老年人口抚养比 = 65岁及以上人口 / 15-64岁人口
简单讲这个指标就是统计被抚养人口占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当然可能有的人会说,为什么划定到「64」岁?中国很多人60岁甚至55岁就退休了。我来解释一下,一来这是联合国统计的标准口径,一视同仁。二来,对于今日的中国中青年人,难道你还觉得自己会在60岁这个年龄准时退休吗?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图7:1982-2020年间中国少年儿童/老年人口抚养比
具体来看,少年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至2010年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不断减少,但近10年来由于第三代生育高峰期婴儿进入到婚育年龄段后,实现了小幅反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是先小幅上升,在2010年后进入到加速上扬阶段。
图8:2010、2020年中国百人人口结构当前,每100个中国人中,有「18」个14岁以下的孩子,「68」个15-64岁的劳动人口,「14」个65岁以上老人。
即,68个劳动人口承担32个人的抚养和赡养责任。而10年前的2010年,是74个劳动人口承担26个人的抚养和赡养责任。
不要小看仅仅减少了6个劳动人口,因为短短10年间,已经从「3个人养1个人」快要变成「2个人养1个人」,这种变化来得太快。
那再过10年呢?
不断加大的抚养压力对于当代的70、80、90、00后而言,未来养老金压力也将面临枯竭的可能,还将面临抚养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情况,需要更多的财富储备和更加稳定的现金流。
怎么办?
05
养老金缺口,是暂时的还是必然的?
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养老保险体系。
这个大体现在「参保人数」上。中国的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覆盖了10亿人。
准确地说,根据《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287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48074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54797 万人。
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又有什么区别呢?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是我国社保基础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包含企业员工养老服务和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服务,覆盖的是有所在单位的城镇职工。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的是16岁以上(不含在校生)、不符合员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社保标准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和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的交费,必须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属于自愿缴纳社保。
图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通俗地说,一个是由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另外一个是由各种灵活就业人员缴纳。
那么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什么情况?
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5793」亿元,基金支出 「60197」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63970」亿元。
如果我们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细分。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 60455 亿元,基金支出 56481 亿元。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2574 亿元。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5339 亿元,基金支出 3715 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11396亿元。
简单解释一下上面这组数据,如果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想象成一个「游泳池」,相当于每年水管放水6.5万亿元,出水6万亿元,水池里还结余6.4万亿元。
静态地看这组数据,好像还不错。但是一旦动态来看,隐患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第一个隐患:因疫情导致的暂时「养老金缺口」
近年来,养老金曾经出现过「收不抵支」的情况,这一年就发生在2020年。
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9229亿元,基金支出54656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8075亿元。
图10:1989-2020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中央推出了阶段性的"免减缓降"政策,从2020年2月份到2020年底,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政策合计减费「1.54」万亿元。所以,2020年这年,养老金的进水明显减少了,出水还保持正常水平,一来一去,缺口自然就出现了。
当然,短暂的缺口不用担心,只要养老金征收政策一恢复,重新又回到了"收大于支"的状态。
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5793」亿元,基金支出 「60197」亿元,当年净增5500亿元。
但是这也提醒了我们一件事,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疫情这样的较大冲击,为了体恤企业,保持社会稳定,或许这样的暂时性缺口还会再来。
第二个隐患:未来会有「永久性缺口」吗?
2021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287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48074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54797 万人。
那么其中有多少人在「缴纳」养老金,多少人在「领取」养老金呢?
先问一个问题,进入到领取养老金阶段的中国60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有多少人?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
另外,55岁至59岁的女性虽然没有精确数据,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推算为4750万人。这样,领取养老金的人口估算为「31486」万人。
同时,16-59岁的劳动人口为「83472」万人。
这样我们大概就能初步估算缴纳人数和领取人数之间的比率。
缴纳人数 : 领取人数 = 83472 : 31486 = 「2.65」
有了理论推算,我们下面看一下实证数据:
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48074 万人。其中,参保职工 34917 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 13157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54797 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 16213 万人。
城镇职工缴纳人数 : 领取人数 = 34917 : 13157 = 「2.65」城乡居民缴纳人数 : 领取人数 = 38584:16213 = 「2.38」
中国的基本养老金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通俗讲就是用现在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来给付当期老年人领取的养老金。年轻人越多,老年人越少,压力越小,反之则压力越大。
当前,平均每2.65个年轻人在养1位老年人,我们的基本养老基金尚有结余,但是如果30年后,中国进入到了「养老金高原期」,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30%。
怎么办?
2050年,每100个中国人中或许有「20」个0-15岁儿童,「50」个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30」个65岁及以上老人。
缴纳人数 : 领取人数 = 50 : 30 = 「1.67」
图11:进水的水管越来越细,出水的水管越来越粗
未来30年,如果缴纳人数和领取人数比率从2.65下滑到1.67,还能保证基本养老基金有结余吗?
2019年4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28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而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其后恐出现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2020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报告预测,未来5-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2021年10月,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根据中国社科院郑秉文教授团队的一个测算,基本上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到2028年将出现一些缺口,从2028年到2050年一共23年,大概累计缺口有100万亿。养老金出现缺口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国家,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以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先驱德国为例,预计到2030年,德国人口规模将从现在的8200万减少到7700万,到2060年进一步缩减到6500万。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到2040年,领取养老金与缴纳养老金的人数比将从53%增至73%。与此同时,养老基金也面临捉襟见肘的情况。2015年德国养老金支付率先出现40亿欧元的赤字,预计未来赤字额将增至80亿欧元。最后是支付贫富差距拉大。德国经济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显示,收入最高的20%的人领取了40%的养老金,收入最低的20%的人则只拿到7%。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再过10年、20年、30年,会不会出现「永久的养老性缺口」?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不用担心。有央妈在,政府会发不出养老金吗?但有件事一定会发生。
06
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滑,未富先老怎么办?
一个游泳池,进水的水管越来越细,出水的水管越来越粗,眼看着水池里水支撑不了多久。
怎么办?
开源节流。
提高目前每单位人的出水量和出水时间。延迟退休时间,增加缴费年限和金额。
通俗地说,就是让大家多交几年养老金,少领几年养老金。
但是这也得有个度,毕竟增加企业和职工的缴纳压力,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想来想去,还有个办法就是从节流上动脑筋了。
怎么节流?
我们用一个指标来刻画养老金领取水平,叫「养老性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例如,202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0元/月,则2022年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0÷11000)×100% = 59% 。
替代率越高,越能确保老年生活的品质,反之,则会影响养老生活。
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需不低于「70%」,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那么我国目前呢?
2020年1月11日,原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全球财富管理首季峰会上表示:作为我国的养老金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下降,全国的平均水平不足50%,今后趋势可能还会再降。
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之后,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已经从2000年初的「70%」降至2020年的「45%」左右。
图12:1997-2020年养老金平均替代率
尽管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不断在降低,但是对于近20年来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来说,总体上还是幸福的。
我国的养老金调整从2005年开始第一次上涨后至2021年一直连续上涨,已经持续了长达「17年」。最近一次年上涨幅度为4.5%。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养老金要保持连年上涨?
第一:物价在上涨。如果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不断在增长,但养老金不涨,长此以往,养老金替代率势必持续下滑,老年人实际生活质量不断恶化。
第二: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老年人尽管已经退休,但也曾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喝水不忘打井人。因此,除了要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如果有条件,还应适当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水平。
第三:现阶段基本养老基金负担得起。根据人社部统计,基本养老基金自2016年底正式投资运营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近2000亿元,年均收益率超过6.8%。2020年我国25个省份委托投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超过1.11万亿元,许多省份的投资收益率超过10%。从全国整体来看,养老基金的结存具有相当的实力用以支付。
图13:又涨了,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心情愉悦
正是在这样17连涨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养老金替代率在2000至2020年间尚能稳定在40-50%之间,但是未来30年,还能不能保持?
再过10年、20年、30年,会不会出现「永久的养老性缺口」?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不会」,但养老金替代率一定会「下滑」。
那么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和南欧高福利国家相比,确实相形见绌。西班牙71%、意大利68%、法国56%,给老年人高福利,但年轻人又不愿生孩子,经济能好才见鬼了。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大多在30%-40%之间,经济好的时候高一点,经济差的时候低一点。比如美国30%左右,日本40%左右。
30%-40%的养老金替代率,肯定是无法获得很好的老年生活质量,只能保障基本生活功能。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讲,原来我们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竟然比美国和日本还高,其实不然,因为刚刚我们一直在谈的是「国家养老金」。
养老三支柱里面还有另外两个支柱,分别是「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
我们最终判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要把三个支柱加总在一起来看。
美国、日本虽然第一支柱不高,但是第二、第三支柱加进来就超过了我们中国。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养老三支柱!
把养老储备一切为三!
第一支柱:国家养老金占1/3;
第二支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纳的企业(职业)养老金占1/3;
第三支柱:老百姓自己的个人养老金占1/3。
这么一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貌似就可以有保障了......
世界银行在1994年提出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发展模式。
其中,「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目标是确保国民基本养老收入、抵御长寿风险,一般采用现收现付模式;
「第二支柱」是雇主主导的职业养老金制度,目标是增加员工老年退休收入。目前绝大部分采取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完全积累模式,政府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参与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标是加强个人保障能力,由个人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对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一般采取完全积累模式,政府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支持。
体系很圆满,想象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图14:中国养老三支柱体系
1、结构性失衡的第一支柱
中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覆盖对象包括城镇各类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补贴、雇主和雇员缴费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亿人,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挑战也不少。除了上文提到的第一支柱养老金缺口问题,目前,另外一个问题也是隐患重重,那就是:地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中国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正所谓:
旱得旱死,涝得涝死。
眼看这种失衡越来越明显,国家层面不得不采取行动。
一是在2019年出台实施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统一降至16%,调低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核定标准,当年就减轻了养老保险企业缴费近3000亿元。
二是加强了对困难省份有支持。怎么支持?
第一,于2018年7月建立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是在省际之间调剂基金余缺,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和职工个人不需要额外多缴费,不会增加社会整体负担。
听上去有点绕,其实简单讲就是「劫富济贫」。
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0%,基金调剂规模为7400亿元,当年跨省调剂1700亿元。
2021 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 4.5%,基金调剂规模为 9327 亿元,当年跨省调剂2100亿元。
2018-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
第二,加强中央财政补贴。
对个别压力特别大的省份,在压实省级政府保发放主体责任的基础上,中央也给予特别支持。2020年,中央财政对各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下达补助资金5800多亿元,支持了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养老金发放工作。
第三,直接放大招,于2022年1月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2022年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 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从制度上直接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全国统筹调剂资金的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调拨顺畅。
怎么评价呢?这就叫「共同富裕」,而非"大锅饭"平均主义。
为什么要搞全国统筹?
一般情况下,人口净流入和一地经济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净流出和净流入的代表省份分别是东三省和广东省。
随着一地的人口流出,在当地交养老保险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相应的结余也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把有结余地区的资金转移一部分给到亏空区域,可以有效缓解那些人口流出省份的养老金兑付压力。
但是,如果有一天,随着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富爸爸、穷爸爸都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怎么办?
第四、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要求。
按照制度建立初期未缴足养老金的数额折现到2018年的规模测算,中央层次的划转规模暂定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的10%划转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20年底已经完成,规模为16,800亿元,根据实际测算比例还可以调整。
2、覆盖面有限的第二支柱
第二支柱为职业养老金,由单位主导参与,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两大组成部分。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共同承担;职业年金,是指为公职人员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共同承担,具有强制性。
2022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截至2022年3月底,参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职工有「7200」万人,积累基金「4.5」万亿元。
具体细分数据,我们可以看2021年的公报。
2021年末,全国有11.75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87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2.61」万亿元。参加职业年金的人将近「4000」万人左右,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1.79」万亿元。
由于2021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48074 万人,这么一看,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企业年金覆盖面很有限,只有不到「10%」在企业工作的人员有企业年金。
客观来说,企业年金并非是强制性的,在财务支出上一定程度增加了企业的用人负担,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确实不愿意承担,只有那些家底殷实的大型央企、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等才会创立企业年金。虽然国家今后还会有一些政策扩大第二支柱的覆盖面,但是对大部分非公务员体系的劳动人口来说,短期来看第二支柱确实很难覆盖到。
3、才刚刚起步的第三支柱
30年前,政府来养老;20年前,政府帮养老;10年前,企业帮养老;如今,自己来养老。
很无奈,也很现实。
近年来,中国官方引导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了一些养老金融产品试点,例如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等,其中,养老目标基金和养老理财产品的推广情况尚可,其他产品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在此背景下,经过多年的讨论和筹备,影响数以亿计老百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终于落地了。
个人养老金账户,它的出处来自于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4月2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
和第一支柱的现收现付制不同,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一个账户,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通俗说就是,账户里的钱完全归账户人所有。
参加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信息账户。参加人还需要开立一个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个人养老金缴费、归集收益、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国家将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
图15:个人养老金账户模式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 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我们投资者既可以通过银行等销售机构直接购买养老金融产品,还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养老金融产品。两者区别就是,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可额外享受税延优惠政策,但同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由于是闭环运作,参加人只有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 (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形,才可以领取个人养老金。
图16:个人养老金账户领取条件
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参考了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成熟第三支柱制度,正式宣告了从产品制向账户制模式的转换。未来,个人养老金账户必将成为中国居民养老的支柱型力量。这是一个长期的、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将影响我们所有人。
4、明显失衡的养老三支柱结构
总结一下,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总规模约6.4万亿元,覆盖超过10.3亿人;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约为4.4万亿元,参加职工约为7000万人;第三支柱才刚刚起步,总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三大支柱再加上社保基金,总规模约13万亿左右,一、二、三支柱分别占比分别为7:3:0,合计约占GDP的12%。
图17:2015-2021年间养老三支柱规模(单位:亿)
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养老三支柱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是结构明显失衡。中国一、二、三支柱分别占比分别为「7:3:0」,基本上就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状,主要压力全部依靠在政府身上,虽然相较十年前第一支柱规模占比接近90%的情况已经有明显改观,但是相较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三支柱占比仍极不均衡。美国三支柱占比约为「1:6:3」的"生梨型"结构,第二支柱占大头。日本三支柱占比约为「1:4:5」的"正金字塔"结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占大头。发达国家的结构更加健康,可持续性更强。
大家想象一下把一个金字塔正放、倒放在桌面上,哪一个更加稳健呢?
第二是储备明显不足。中国三支柱合计仅占GDP的「12%」左右。而发达国家由于养老三支柱启动较早,储备非常丰厚。例如美国三支柱合计约占GDP的「170%」,日本约占GDP的「60%」。中国养老三支柱储备和先行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奋力追赶,同时也可以看出,三支柱,特别是第三支柱的市场潜力仍然相当巨大,中国目前GDP已经突破百万亿,长期来看,未来几十年养老第三支柱将有可能逐渐发展成一个几十万亿的超级资金池。
顶尖的足球教练接手一只新球队,总是先改造防守,再布局进攻。
跑得慢一些,才能跑得更久。
服务业的成本会上升,体力劳动的报酬会不断提高。
什么是寡居效应?通常指的是许多年迈的夫妻在失去伴侣之后也相继去世。科学家们认为,孤单感很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长期在有伴侣条件下生活的人,其幸福感比长期单身一人生活的人要高出不少,因此一旦失去了伴侣,那么造成的痛苦也会更大,这种孤独感能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人悲观离世。
朋友,拆开来就是“月月为友”。人脉,拆开来就是,从“每月”到“永久”。
推荐阅读
主题报告▷ 经典案例▷ 金融反腐